隨著川普政府對金融創新釋放正面訊號,加密貨幣產業正掀起一股申請銀行執照的熱潮。路透社引述多名產業高層消息報道,自2024年川普政府上任以來,加密貨幣與金融科技企業加速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銀行牌照申請,試圖在政策紅利期拓展業務版圖。這一動向被視為行業對監管環境轉向「友好」的回應——相較於此前政府對加密資產持審慎態度,新政府不僅成立了加密貨幣工作組,還簽署行政令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,並召開首屆白宮加密峰會,為行業合規化鋪路。
加密貨幣企業爭奪銀行執照的背後,隱含著對傳統金融體系話語權的突破意圖。數據顯示,2000至2007年間,美國年均核准144份銀行執照申請,2008年金融危機後監管趨嚴,2010至2023年年均僅核准5份。如今,隨著川普政府強調“放鬆監管以激發創新”,加密貨幣企業嗅到了政策鬆動的可能性。儘管創立銀行需耗資數千萬美元,但持牌後不僅能提升公眾信任度,還可透過吸收存款降低資金成本,這對亟需主流市場認可的加密貨幣機構尤其重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加密貨幣產業與銀行體系的整合並非毫無先例。 2020年,交易所Kraken在懷俄明州獲得首張加密銀行牌照;2021年,Anchorage Digital成為首家獲得聯邦級執照的加密銀行;2022年,借貸平台Nexo透過收購控股公司間接取得執照。這些案例為後來者提供了範本,但也揭露了矛盾:加密貨幣企業需遵守《銀行保密法》及反洗錢法規,這與業界推崇的「去中心化」理念存在衝突。此外,嚴格的資本儲備要求和營運透明度標準,亦讓部分企業望而卻步。
儘管如此,政策風向的轉變仍持續吸引加密貨幣機構入場。川普政府近期提出的「國家比特幣戰略儲備」計劃,進一步強化了加密資產在主流金融體系中的定位。分析師指出,若有更多企業成功取得執照,加密貨幣將加速滲透支付、託管及信貸等傳統銀行業務,甚至可能重塑全球資金流動規則。然而,這場冒險也伴隨著風險——監管合規的高成本或迫使企業放棄部分去中心化特性,如何在創新與妥協間找到平衡,將成為產業下一階段的關鍵命題。